新闻资讯 详情
采购权廉洁风险全流程防控
来源:泾渭数联
发布时间:2025-07-23
医院采购业务涉及医疗设备、药品耗材、信息化软硬件等多类物资,因资金规模大、流程链条长、专业壁垒高,廉洁风险防控始终是医院党风廉政建设的核心。
从立项审批到招标执行,再到付款结算,每个环节都需通过制度设计、流程规范和技术赋能构建闭环防线。
本文结合实践案例与规范要求,系统梳理全流程风险点,详解防控措施,为医疗机构提供可落地的操作指南。


立项环节:以集体决策机制筑牢源头防线

立项作为采购活动的起点,其科学性与规范性直接决定后续流程的廉洁基础。

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医疗机构医用耗材管理办法(试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必须设立医学装备管理委员会和医用耗材管理委员会,对采购立项进行集体评估论证。

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多重风险点,需通过制度化设计破解。


1. 科室内部决策失范

部分科室对设备、耗材立项缺乏标准化集体讨论机制,或讨论标准模糊,导致“个人意志替代集体决策”。

例如,某医院神经外科亚专业组提出的高值耗材采购申请,未经过科室全员论证,仅由科室主任单独审批,最终因该耗材使用率异常偏高(占全院80%)暴露利益输送问题。

此类风险的根源在于“决策流程不透明、责任主体不明确”,给权力寻租留下空间。

2. 管理委员会决策形式化

少数医疗机构的采购立项虽经委员会审议,但因议事规则不健全,沦为“走过场”。

具体表现为:会前资料公示不充分,参会人员对项目背景了解不足;会议中“一把手”率先表态,其他成员被动附和;投票结果无书面记录,决策过程缺乏追溯依据。


1.规范科室内部论证全流程

  • 组建专业论证组
    各临床科室成立“专家论证组”,成员不少于5名副高及以上职称医疗组长,科主任任组长、党支部书记任副组长(形成党政监督机制),明确“临床需求必要性、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患者获益度”四大论证维度。
  • 量化论证标准
    制定《采购申请论证评分表》,对每个维度设置具体指标(如“临床需求”需包含近3年同类耗材使用量、替代方案对比等),采用百分制评分,70分以上方可提交上一级审核。
  • 留存决策痕迹
    论证会议需形成书面纪要,记录每位成员的发言要点及投票结果,全体签字后存档,作为后续审批依据,杜绝“口头决策”。

2. 强化管理委员会议事刚性

医学装备管理委员会、医用耗材管理委员会需严格执行“三定三公开”规则:

  • 定流程
    项目申报→秘书处初审→会前3个工作日公示资料→匿名投票→记名阐述理由→主任委员最后表态→形成纪要存档;
  • 定人数
    参会人数需达到委员会总人数的2/3以上,投票通过需超过参会人数的半数;
  • 定责任
    实行“谁签字、谁负责”,会议纪要需明确反对意见及理由,避免“集体决策、集体无责”。


图片



执行环节:以透明化机制破解招标隐患
招标采购是廉洁风险高发区,因涉及供应商筛选、技术参数设定、评标定标等关键节点,需通过“需求调查—参数论证—多部门制衡”全链条规范,压缩权力寻租空间。

核心风险点深度解析

技术参数“定制化”陷阱

利用医疗设备专业性强的特点,在招标参数中隐含特定品牌的技术特征(如“某专利技术”“独家配置”),变相排除其他供应商。

某市妇幼保健院特检科原主任在彩超设备采购中,通过照搬某品牌技术参数,使该品牌在招标中“脱颖而出”,最终收受38万元回扣。

此类风险的核心在于“信息不对称”——临床需求与技术参数设定由同一群体主导,缺乏交叉验证。


防控措施

1. 标准化需求调查机制

依据《政府采购需求管理办法》,采购前需开展“三维度调查”:

  • 市场维度
    通过公开挂网征集不少于3家代表性供应商,收集产品技术参数、近3年成交价格、售后服务方案等信息,形成《市场调研报告》;
  • 临床维度
    由需求科室提供“必需功能清单”(如CT设备的“分辨率≥512×512”)和“可选功能清单”(如“三维重建速度≤3秒”),区分“刚性需求”与“弹性需求”;
  • 财务维度
    财务部结合预算标准,对设备全生命周期成本(购置价+5年维护费+耗材费用)进行测算,避免“低价购置、高价维护”。

2. 多部门协同审核体系

组建“采购执行组”,成员包括设备物资部、财务部、国有资产管理部、需求科室技术专家、职工代表(占比不低于1/5),实行“分段负责、相互监督”:

  • 参数拟定
    设备物资部根据《市场调研报告》和“必需功能清单”拟定技术参数,需求科室不得参与具体参数设定;
  • 专家复核
    招标文件需提交5名院外专家(含1名法律专家)审核,重点排查“倾向性参数”(如限定“某品牌同级别产品”),复核意见需书面存档;
  • 评标监督
    评标专家从省级政府采购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与供应商存在关联关系的需主动回避;审计处派出专人全程监督评标过程,同步录音录像,形成《评标监督报告》。

3. 规范化合同管理

  • 标准文本先行
    由审计处、法务部、财务部联合制定《采购合同标准模板》,明确付款节点(如“验收合格后付70%,质保期满付30%”)、验收标准、违约责任等核心条款,非特殊情况不得修改;
  • 会签审批流程
    非标准合同需经采购执行组全体成员签字,并报分管院领导审批,每一级审批需注明“同意理由”或“修改意见”,确保责任可追溯。

政府采购公开招标环节廉洁风险及防控措施


图片

付款环节:以流程固化堵住资金漏洞
付款环节因涉及资金流转,易出现“拖延付款索贿”“提前付款谋私”等问题,需通过标准化流程和技术手段实现“刚性约束、全程留痕”。

核心风险点深度解析
付款审核“弹性空间”过大:
部分医疗机构未明确付款条件及审核节点,付款进度依赖采购人员、财务人员主观判断。
江苏省某医院财务科原科长在供应商发票入账、回款环节,利用“压款”“加急付款”等操作收受财物48万余元,其根源在于“付款流程无标准、审核无痕迹”。

防控措施

1. 建立“三单匹配+三级审核”付款机制

  • 三单匹配
    付款需同时满足“采购合同、验收单(使用科室+设备物资部双签字)、合规发票”一致,系统自动校验三者信息(如合同编号、金额、规格型号),不匹配则无法进入付款流程;
  • 三级审核
    设备物资部审核“验收合规性”→财务部审核“票据真实性”→分管院领导审核“流程完整性”,每级审核需在系统中记录意见及时间,杜绝“口头审批”。

2. 全流程信息化赋能

  • 供应商协作平台
    供应商在线上传发票、验收单等凭证,系统自动关联采购合同、入库记录,实时显示“待审核”“已通过”“驳回”状态,避免“人为传递遗漏”;
  • 自助发票机
    实现发票扫描、验真、录入一体化,自动比对税务系统信息,虚假发票即时预警;
  • 智能预警功能
    系统对“超期未付款”(超过合同约定付款期30天)、“提前付款”(未达验收标准)等异常情况自动向纪检监察部门推送预警,确保资金流转合规。


结语

采购权廉洁风险防控的核心在于“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立项环节通过“集体决策+痕迹管理”防源头漏洞,执行环节通过“多部门制衡+专家复核”破招标陷阱,付款环节通过“系统管控+刚性审核”堵资金漏洞。

唯有将制度嵌入每个流程节点,才能实现“采购透明化、决策科学化、监管全程化”,守护医疗资源的公益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