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详情
高校纪委如何做,反腐更高效?
来源:泾渭数联
发布时间:2025-07-18

高校反腐,不仅关乎校园风气,更关系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高校纪委来说,如何打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的困境?

全周期管理给出了答案 —— 从风险预判到监督落地,再到整改闭环,让反腐工作环环相扣、步步扎实。

高校反腐,纪委常遇这些堵点

高校反腐中,纪委常面临“想做但不好做” 的难题:

1. 协调难

查招生舞弊案时,教务部门提供的审核记录总是“缺斤少两”;

想摸清楚科研经费漏洞,财务处的报销数据迟迟送不过来,各部门 “各管一段”,信息壁垒成了监督阻碍。

2. 落地难

好不容易查完一起后勤采购腐败,向相关部门发了整改建议,转头就没人管了。

某高校纪委曾在半年后“回头看”,发现建议里的“规范供应商选择”一条,根本没落实,监督成了“纸上谈兵”。

3. 效果弱

廉洁教育年年搞,还是老一套“念文件、看片子”,师生坐在台下 “左耳进右耳出”。

有高校纪委做过调研,这类教育的师生参与度不足 30%,警示教育成了“走过场”。

全周期管理三步骤,纪委每步都有抓手

全周期管理的核心,就是把反腐拆成“事前防、事中盯、事后改”三个环节,每个环节纪委都要主动作为,形成闭环。

1. 事前:纪委牵头,把风险“筛出来”

反腐不能等出问题才动手,纪委要当好“预警员”。

某高校纪委的做法值得借鉴:

建立“纪检 + 职能部门”季度会商机制:

每季度拉上招生、科研、后勤等部门开“风险预判会”,比如招生季前重点梳理“特殊类型招生”的审核漏洞,科研经费下拨前明确 “禁止报销清单”,纪委汇总形成《风险清单》,盯着各部门拿出防控措施。

给关键环节“贴标签”:

在基建工程招标、实验室设备采购等流程上,纪委联合审计处标出 “高风险点”—— 比如招标代理机构的选择必须“纪委全程监督”,工程量变更要“三人以上签字备案”,从源头堵住漏洞。

2. 事中:动态盯防,让监督“跑在前”

高校腐败手段越来越隐蔽,纪委的监督必须更精准。

某高校纪委针对“课题经费包干制”的漏洞,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财务处每月导出“单笔超 5000 元报销清单”,科研处核对课题进度是否匹配,纪委随机抽查 30% 的票据真实性,发现有教师虚报差旅,当场叫停经费使用并约谈提醒。

学术不端监督更较真:

建立“查重 + 同行盲审 + 结果公示” 全流程盯防,纪委直接对接学术委员会,一旦发现论文抄袭、数据造假,就及时处置。这种动态监督,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半年下来,该校违规报销下降 62%,学术不端举报减少 40%。

3. 事后:咬住整改,把漏洞“堵死”

查案不是终点,纪委更要当好“督改员”。

某高校纪委查处后勤采购腐败后,没止步于处理责任人,而是:

制发《监察建议书》,要求30 天内出台三项制度:

供应商必须 “货比三家” 并公示比价记录、采购合同需法务处审核、每季度抽查供货质量。

联合审计处搞“整改回头看”:

盯着后勤处逐条核对制度落实,发现 “公示比价记录” 流于形式,当场约谈部门负责人,责令重新公示并全程录像存档。此后一年,该部门采购投诉量降为零。

清廉校园,纪委要做“引路人”

全周期管理的落脚点,是让廉洁成校园常态。可以这样发力:

1. 对干部:把廉洁嵌进日常

某高校纪委规定,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必须讲清“分管领域反腐进展”,评优评先先过“纪委廉洁审查关”。

有位学院院长因分管的实验室采购曾出现漏洞,虽未直接参与,仍被暂缓评优,这招让“一岗双责”不再是空话。

2. 对师生:让教育“活起来”

对教师,把“学术诚信”纳入师德考核,申报课题、评职称时,先核查有无学术不端记录;

对学生,在入学教育、社团活动中融入廉洁元素,比如某高校开展的 “清廉辩论赛”,让学生在思辨中理解 “学术诚信” 的重要性。

3. 对文化:挖好“身边的教材”

更重要的是挖掘校园里的廉洁资源:老校长的清廉日记、校友的正直故事,都能成为鲜活教材。

某大学把校史中的廉洁案例做成 “校园廉洁地图”,学生在参观中潜移默化受教育,这种浸润式的影响,比讲大道理更管用。

高校反腐,纪委不能当“救火队员”,而要做“系统工程师”。全周期管理的关键,就是让纪委在每个环节都“有抓手、能落地”—— 事前主动防、事中盯得紧、事后改彻底。